摘要:本文结合2025年《商标法》第六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,系统解析小个体户遭遇商标侵权指控时的应对策略。通过典型案例与法律依据,明确合法来源抗辩、行政救济、刑事风险防范等核心要点,助力小个体户高效维权。

文章目录
1、第一步:立即停止侵权行为
1.1 商标性使用的界定标准
1.2 停止侵权的法律义务
2、第二步:收集合法来源证据
2.1 进货凭证与销售记录的保留
2.2 供应商资质的核查要点
3、第三步:评估侵权风险与应对策略
3.1 合法来源抗辩的适用条件(《商标法》第六十四条)
3.2 商标无效宣告的提出时机
4、第四步:协商调解与行政救济
4.1 市场监管部门的调解职能
4.2 行政处罚的规避要点
5、第五步:刑事风险防范
5.1 销售假冒商品罪的立案标准(2025年司法解释)
5.2 恶意侵权的认定规则
6、典型案例解析
6.1 崂山法院“老泸州”案:合法来源抗辩的成功适用
6.2 爱辉区法院代加工案:合理审查义务的缺失后果
一、立即停止侵权行为
1.1 商标性使用的界定标准
根据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,商标性使用需满足以下条件:
-
识别来源功能:标识需起到区分商品/服务来源的作用;
-
公开使用:在店铺招牌、商品包装、网络平台等场景公开使用;
-
商业性使用: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标识。
案例:爱辉区法院“A美食店”案中,被告在店铺招牌突出使用“A商标”字样,被认定为商标性使用。
1.2 停止侵权的法律义务
收到《停止侵权通知书》后,小个体户需立即:
-
下架侵权商品、拆除侵权标识;
-
停止在店铺招牌、网络平台使用侵权商标;
-
保留停止侵权的证据(如照片、视频)。
法律依据:《商标法》第六十条,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。
二、收集合法来源证据
2.1 进货凭证与销售记录的保留
需收集以下证据证明商品合法来源:
-
进货合同:与供应商签订的书面合同;
-
付款凭证:银行转账记录、发票;
-
销售记录:电商平台销售数据、收银系统记录。
案例:崂山法院“老泸州”案中,被告提供进货发票与供应商资质,合法来源抗辩成立。
2.2 供应商资质的核查要点
核查供应商是否具备以下资质:
-
营业执照:经营范围包含所售商品;
-
商标授权书:供应商是否获得品牌方授权;
-
生产许可证:食品、化妆品等特殊商品需提供。
三、评估侵权风险与应对策略
3.1 合法来源抗辩的适用条件(《商标法》第六十四条)
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:
-
不知情:无证据证明小个体户明知是侵权商品;
-
合法取得:商品来自正规渠道(如批发市场、电商平台);
-
说明提供者:能提供供应商名称、地址、联系方式。
法律依据:《商标法》第六十四条第二款,销售不知情侵权商品可不承担赔偿责任。
3.2 商标无效宣告的提出时机
如认为对方商标存在以下情形,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:
-
恶意注册:以抄袭、摹仿为目的注册商标;
-
缺乏显著性:商标仅为通用名称、描述性词汇;
-
与在先权利冲突:侵犯他人著作权、姓名权等。
四、协商调解与行政救济
4.1 市场监管部门的调解职能
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申请调解,需提交以下材料:
-
调解申请书:写明双方信息、调解请求;
-
证据材料:合法来源证据、侵权行为证据;
-
身份证明:个体户营业执照、经营者身份证。
4.2 行政处罚的规避要点
市场监管部门可处以以下处罚,需特别注意:
-
罚款: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可处5倍以下罚款;
-
没收商品:侵权商品及制造工具将被没收;
-
信用惩戒:拒不执行将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。
五、刑事风险防范
5.1 销售假冒商品罪的立案标准(2025年司法解释)
情形 |
立案标准 |
普通情形 |
违法所得≥3万元 或 销售金额≥5万元 |
假冒两种以上商品 |
违法所得≥2万元 或 销售金额≥3万元 |
二年内再犯 |
违法所得≥2万元 或 销售金额≥3万元 |
5.2 恶意侵权的认定规则
以下情形可认定为恶意侵权,面临刑事风险:
-
伪造授权文件:伪造商标注册证、授权书;
-
低价倾销:以明显低于市场价进货或销售;
-
转移证据:被查处后销毁侵权商品、会计凭证。
六、典型案例解析
6.1 崂山法院“老泸州”案:合法来源抗辩的成功适用
-
案情:被告销售“老泸州”白酒,能提供进货发票与供应商资质;
-
判决:合法来源抗辩成立,不承担赔偿责任,但需停止侵权并赔偿合理开支5000元;
-
意义:强调进货凭证与供应商资质在合法来源抗辩中的关键作用。
6.2 爱辉区法院代加工案:合理审查义务的缺失后果
-
案情:被告代加工侵权商品,未核查委托方授权;
-
判决:未尽合理审查义务,承担3万元赔偿责任;
-
意义:代加工企业需严格核查委托方资质与商标授权。
文章总结
小个体户遭遇商标侵权指控时,应第一时间停止侵权、收集合法来源证据,并通过协商或行政救济降低损失。特别注意《商标法》第六十四条的合法来源抗辩规则,避免因证据不足承担赔偿责任。若涉刑事风险,需警惕伪造文件、低价倾销等恶意侵权情形。建议定期核查供应商资质,从源头防范侵权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