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犯商标权多少金额达到刑事案件?2025年最新立案标准与实务解析

摘要:侵犯商标权构成刑事案件需满足违法所得、非法经营额等指标,2025年司法解释将情节特别严重标准提升至违法所得15万元或非法经营额25万元。本文结合《刑法》及最新司法解释,解析刑事立案门槛、典型案例与合规建议。...
摘要: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司法解释,系统解析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标准、立案门槛及量刑规则。文章明确“同一种商品/服务”的界定方式,列举违法所得、非法经营额等关键数值指标,并附广东特大假机油案、深圳商业秘密案等典型案例,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合规指引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一十三条,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,在同一种商品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2025年两高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“同一种商品/服务”的认定标准:
情形 | 立案标准 |
---|---|
商品类假冒 | 违法所得≥3万元 或 非法经营额≥5万元 |
服务类假冒 | 违法所得≥5万元 |
假冒两种以上商标 | 商品类:违法所得≥2万元 或 非法经营额≥3万元;服务类:违法所得≥3万元 |
重复实施 | 二年内曾受处罚,再次实施且违法所得≥2万元(商品类)或3万元(服务类) |
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与处罚在2025年进一步精细化,企业需重点关注违法所得计算、商标相同性判断及跨类假冒的合并立案规则。通过定期合规审查、保留完整证据链,可有效规避刑事风险。若涉案,积极配合调查并赔偿权利人,是争取从宽处理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