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国外专利在中国境内不直接产生法律效力,需通过《专利合作条约》(PCT)或《巴黎公约》途径进入中国国家阶段。本文结合《专利法》《专利法实施细则》及司法解释,解析国外专利在中国的法律地位、申请流程及实操策略,助力创新主体合法布局国内专利保护。
目录
一、国外专利在国内的法律地位解析
二、国外专利进入中国的两大途径
三、国外专利国内保护的申请流程
四、国外专利与国内专利的效力对比
五、2025年国外专利国内保护的实操建议
一、国外专利在国内的法律地位解析
1.1 法律原则
根据《专利法》第十九条规定,中国单位或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,必须事先报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(CNIPA)进行保密审查。未经保密审查向外国申请专利的,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不授予专利权。
1.2 核心限制
国外专利无效:未在中国提交申请的国外专利,在中国境内不享有专利权。
侵权认定标准:在中国生产、销售涉嫌侵权的产品,需以中国专利为准,国外专利不能作为抗辩依据。
二、国外专利进入中国的两大途径
2.1 PCT途径(推荐多国布局)
法律依据:《专利合作条约》(PCT)第二条
适用场景:需在5个以上国家申请专利时,通过单一流程覆盖157个缔约国
核心优势:国际检索报告辅助决策,最长30个月国家阶段决策期
2.2 巴黎公约途径(适合单国申请)
法律依据:《巴黎公约》第四条
适用场景:仅需向1-2个国家申请专利时
关键限制:优先权期限仅12个月,需分别提交各国外文文本
三、国外专利国内保护的申请流程
3.1 PCT途径流程(2025版)
步骤 |
时间节点 |
关键动作 |
法律依据 |
提交申请 |
优先权日起12个月 |
向CNIPA提交中文/英文申请文件 |
《专利法实施细则》第八十五条 |
国际检索 |
申请日起16个月 |
由CNIPA或EPO出具检索报告 |
PCT第二条 |
国家阶段 |
优先权日起30个月 |
提交译文并缴纳中国费用 |
PCT第二十六条 |
3.2 巴黎公约途径流程
步骤 |
时间节点 |
关键动作 |
法律依据 |
优先权声明 |
首次申请日12个月内 |
向CNIPA提交优先权证明 |
《巴黎公约》第四条 |
形式审查 |
提交后1-3个月 |
审查文件格式及费用缴纳 |
《专利法实施细则》第四十四条 |
实质审查 |
形式审查通过后 |
技术方案新颖性、创造性评估 |
《专利法》第二十二条 |
四、国外专利与国内专利的效力对比
对比维度 |
国外专利(未进入中国) |
国内专利 |
法律保护 |
无直接效力 |
中国境内专属保护 |
侵权诉讼 |
不能作为抗辩或起诉依据 |
可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|
年费缴纳 |
无需向中国缴纳 |
需按年缴纳至专利终止 |
技术实施 |
在中国使用可能构成侵权 |
合法实施专利技术 |
五、2025年国外专利国内保护的实操建议
5.1 保密审查合规要点
涉及国防利益:需提交至国防专利机构(依据《专利法实施细则》第七条)。
生物医药领域:基因编辑、疫苗技术需提前进行保密审查(周期2-4个月)。
5.2 费用优化策略
PCT途径:国际阶段费用减缴85%(小微企业),国家阶段费用减缴70%。
翻译成本:选择中文作为国际申请语言,减少进入中国时的译文费用。
5.3 战略布局案例
宁德时代:通过PCT提交锂电池专利,覆盖欧洲、美国市场,构建海外专利壁垒。
海尔智家:2023年PCT申请量居家电行业全球第一,智慧家庭专利公开量达6152件。
结语
国外专利需通过PCT或巴黎公约途径进入中国,方可获得法律保护。2025年随着《专利法实施细则》修订,建议企业结合技术领域特性,优先选择PCT体系降低跨国布局成本,同时对核心市场辅以国内专利加速审查,实现全球专利组合的有效管理。政府需持续优化政策,推动国内外专利申请量与质量同步提升,巩固中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