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利权人和专利发明人:权利归属、责任划分与实务指南
摘要:本文从法律定义、权利义务、实务案例三个维度,系统解析专利权人与发明人的角色差异。结合《专利法》《民法典》及司法实践,明确两者在专利申请、维护、许可、侵权等场景中的权责边界,并提供合同签订、纠纷预防...
摘要:本文系统解析2025年中国专利侵权诉讼时效的核心规则,涵盖诉讼时效期间、起算点、中断与延长情形及特殊案例处理。结合《民法典》《专利法》及司法解释,提供可操作的维权时效管理策略,助力权利人高效维护合法权益。

一、专利侵权诉讼时效的基本规定
二、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与特殊情形
三、诉讼时效的中断与延长规则
四、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与救济
五、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务建议
六、法律依据与政策衔接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,专利侵权诉讼时效为三年,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。这一规定与《专利法》第六十八条衔接,明确专利侵权诉讼适用普通诉讼时效规则,无特别例外。
特殊情形:
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事实及义务人身份时,诉讼时效开始计算。示例:
诉讼时效因以下行为中断,重新计算三年期间:
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无法主张权利时,时效中止,自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六个月内届满。例如:
专利侵权诉讼时效是权利人主张赔偿的关键期限,2025年司法实践更注重证据的完整性与时效中断的合规性。权利人需通过监控机制、及时主张权利、保留中断证据,以最大限度维护权益。建议建立专利维权流程,委托专业律师团队设计时效管理策略,确保维权行动高效有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