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利侵权行为:法律界定、责任认定与维权指南

摘要:本文系统解析专利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、典型类型及法律责任,结合《专利法》《民法典》《刑法》等最新法律条文,明确专利侵权的民事赔偿标准、刑事立案标准及司法判定原则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利侵权预防与应对的...
摘要:本文系统解析专利侵权判定的法律依据、判定原则、证据收集及典型案例,结合2025年《专利法》及两高司法解释,明确侵权认定的核心要素与实务操作要点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维权指引。
一、专利侵权判定的法律依据
二、专利侵权判定的核心原则与标准
三、专利侵权的主要类型与案例分析
四、专利侵权证据收集与维权流程
五、2025年专利侵权司法解释的重大更新
六、专利侵权实务建议与风险防范
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必须包含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,缺一不可。
示例:某企业生产的“智能手表”若缺少专利中“心率监测模块”这一技术特征,不构成侵权。
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实现相同功能,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。
案例:2025年苏州某企业假冒“高效电池技术”专利案中,法院认定侵权产品通过“调整电解液配方”实现与专利相同的续航效果,构成等同侵权。
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、无效或诉讼中放弃的内容,不得在侵权诉讼中主张。
示例:某专利权人在无效程序中承认“某技术特征非必要”,后续不得以该特征主张侵权。
定义:未经许可制造、使用、销售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。
案例:2025年马鞍山某轴承公司销售假冒“ZWZ轴承”案,市场监管部门没收侵权产品并罚款1.9万元。
定义:提供侵权工具、服务或教唆他人实施侵权行为。
案例:2025年安徽某科技公司帮助他人印制假冒“HUBY-340”包装膜,被罚款9700元。
定义: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侵权产品或传播专利技术。
案例:2025年太原市某体育用品店在电商平台销售假冒“耐克”商品,货值金额21.68万元,移送公安机关处理。
假冒专利“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”即可追究刑事责任,较2020年标准(五十万元)大幅降低。
包括:
以进入当事人认可的电子系统日期为送达日,避免期限计算争议。
专利侵权判定需结合法律原则与实务操作,2025年司法解释进一步强化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。权利人应充分利用公证、技术比对等手段固定证据,并通过行政调解、民事诉讼或刑事控告等多维度维权,确保专利权得到有效保护。